莆田市有广袤的乡村,市人大代表中不少来自乡村或从事基层工作,乡村振兴无疑是大家关注的话题。
昨晚,在莆田悦华酒店,4位人大代表做客湄洲日报两会《会客厅》,就如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认为,总结过去,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就。展望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建设秀美宜居乡村,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共建共享,为群众留住宜居宜业空间和美丽田园风光。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市人大代表、月荷四季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玉和:
科技支撑 科学用地
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农场代表,我感到很高兴。”昨晚,市人大代表、仙游县度尾月荷四季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张玉和在做客《会客厅》时如是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兴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眼下正是芦柑和线橙的丰收季节,我们的果子鲜甜多汁,细腻无渣,得益于云水村良好的生态和肥沃的土地。”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果农,张玉和与爱人林金明自2000年起,在家乡度尾镇潭边村承包120亩土地,在种植度尾线橙、芦柑等传统品种的同时,引进台湾贡梨、黄金葡萄柚等新品种,开创了仙游县种植新型优良水果品种的先河。
“梨树一般是北方品种,引进种植对我们农场来说是一个挑战。”张玉和介绍,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她和爱人购买了大量农技书籍,并外出学习取经,经过一番努力,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成长为具备一定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也逐渐有了收获。月荷四季生态家庭农场先后入选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和福建省“百佳家庭农场”,更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带动邻里乡亲共同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也需有所创新,发展新兴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市乡村各种新兴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新型农业企业或农场,为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注入新鲜活力。“因地制宜发展适应各自村情的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内在支撑,而在仙游广袤的山区农村,新型农业带来的新型增长方式拥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张玉和谈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农村,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农村,令人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我在与同行交流中发现,发展特色农业中会遭遇土地使用问题。”张玉和说,此次参会,她与市人大代表、仙游县度尾新兴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新通一同围绕“依法科学利用土地”提出联名议案。
“建议更加精细统计好各种土地利用现状,特别是乡村产业当前及未来所需的各种用地,综合分析研判用地现状,科学规划,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奠定基础。”张玉和说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共同参与科学编制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村庄规划。
张玉和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服务力度,靠前服务乡村产业主体,特别是指导好、服务好涉农乡村产业主体的用地政策和规划,从源头上规避因乡村产业主体不知情、不了解、不熟悉情况导致的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希望通过努力,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市人大代表、仙游农商银行董事长朱桂水:
示范引领 共同富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作为本地的农商银行,应更多地助力乡村振兴。”昨晚,市人大代表、仙游农商银行董事长朱桂水在做客《会客厅》时如是说。
朱桂水说,在持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同时,积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通过落实信贷资金保障、提供金融产品服务等方式,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资金和服务需求,努力开辟全新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仙游农商银行坚定当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领跑者,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朱桂水介绍,该行通过加大对已脱贫人口的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应贷尽贷,满足已脱贫人口的合理信贷需求,激发其内生动力,不断补充“造血”能力,将金融精准扶贫与普惠金融战略深度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振兴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本前提,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集群和农户,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朱桂水说,目前,仙游农商银行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重点服务范围,主动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截至去年12月末共支持县域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168户,贷款金额10114万元。
朱桂水介绍,该行创建了全县首家“福农驿站”,着力打造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五位一体”的综合金融场景服务站。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政府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头人、具体规划者和实施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银政保合作关系。”朱桂水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建立起“政府搭台+金融助力+保险护航+多社融合+多会融合”模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充分发挥金融业信贷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倾斜信贷资金,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优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有效增加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总量。
朱桂水说,作为金融部门,要探索发挥保险保障和资金融通功能,扩大农业保险品种,为农业生产吃下“定心丸”。盘活农民沉睡资产,让农村要素“活”起来,推动农村要素价值化,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发挥‘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风险共担’的融合机制,创新绿色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乡村绿色产业振兴。”朱桂水表示,当前,仙游县正在大力促进北部山区休闲旅游业发展,以此为契机,打造乡村振兴的一个标杆,总结经验成果,再铺开、推广,发挥好“先行一步,带动一片”的表率作用,助推乡村振兴。

市人大代表、仙游县龙华镇镇长陈晗丹:
科技支撑 科学用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精心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镇,为我们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昨晚,市人大代表、仙游县龙华镇镇长陈晗丹在做客《会客厅》时如是说。
“乡村振兴囊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基层组织振兴于一体的全面振兴。”陈晗丹介绍,去年,龙华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形成了“一二三四”乡村振兴规划思路,抓住党建统领这一根本,实行“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两种推进模式,围绕“茶叶种植园”“薏米种植园”“茶叶标准示范园”三园支撑,大力发展茶叶、薏米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和产业项目,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撑。“金溪茶叶、金沙薏米是龙华镇的明星特产,金溪茶业有限公司和金沙薏米有限公司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陈晗丹说,龙华镇坚持试点先行、以点串线、以线拓面、梯次推进,鼓励支持各村大力发展产业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特色农业,形成了以金溪村为中心的12000亩茶叶种植基地,以金沙村为中心的3000亩薏米基地。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动力。陈晗丹谈及,去年,龙华镇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基层引进人才10名、组织技术骨干培训30多名,并利用镇文化中心和各村图书室,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技术人员超过1100人次。“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此外,我们在全镇推开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形成生态优、文化兴、组织强的乡村振兴格局。”陈晗丹说,金溪村先后被定为全市“幸福家园”试点参观点和福建省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金溪村和貂峰村还入选国家级森林乡村。金溪村和貂峰村连续3年开展的民间“春晚”更是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上起到了显著的带头示范作用。
“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接续奋斗。”陈晗丹建议,要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建设体系;要提升产业振兴,实现富民强镇;要加大人才振兴,发挥能人效应;要强化文化振兴,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生态振兴,建设宜居乡村。
“未来,龙华镇将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态宜居乡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陈晗丹说道。

市人大代表、涵江区白沙镇镇长赖晨龙:
立足特色 绿色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2022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来自基层乡镇的人大代表感到十分振奋人心。”昨晚,市人大代表、涵江区白沙镇镇长赖晨龙做客《会客厅》时说道,白沙镇作为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统筹兼顾、着眼长远,持续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为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以乡村振兴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近年来,白沙镇始终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不断地探索、总结和推进。“白沙镇是革命老区,有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拥有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通过因地制宜制定的‘红绿融合’发展目标,切实将白沙镇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与绿色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山区活力集镇。”赖晨龙介绍,该镇整合红军207团旧址、东泉列宁小学等红色资源,探索农旅共融模式,形成集国防教育、户外研学、农耕劳作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在该模式的带领下,坪盘村先后获评“全省金牌旅游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东泉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赖晨龙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一定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白沙镇以紧邻外度水库的东泉村为试点,建立“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模式,共同在农村产业开发和扶贫工作等方面加强合作。目前,该镇引进兴田生态农业流转广山土地500余亩种植有机蔬菜;引进南门集团流转东泉土地400多亩种植花卉苗木、蔬菜水果;引进华峰碧林源流转龙东、龙西、澳东、澳柄土地18000亩打造医疗康养、农业研发等综合体项目;引进融合康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改造集体民宿、搭建生态采摘园。赖晨龙表示,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致富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兴旺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白沙镇以“合作社+”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眼下,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手工线面等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链,4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家家庭农场、6家休闲农业企业茁壮成长。
“要坚持绿色发展,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赖晨龙建议,进一步推动乡村治理服务数字化,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夯实乡村治理基础,让广大人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推动乡村农业产业数字化,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打造乡村产业“升级版”,争创美丽乡村“样板地”,做好乡村善治“大文章”,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