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市七届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和第三十四次主任会议精神,2019年5月中旬和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金清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视察调查组,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视察调查。视察调查组先后赴仙游县、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实地察看了5个镇8个村的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听取了市乡村振兴办、市农业农村局等11个部门、单位和7个县区政府(管委会)的有关情况汇报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座谈,了解掌握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本情况。现将视察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8年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认真研究谋划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逐步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一是制定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莆委发〔2018〕3号)和《莆田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专项行动方案》,还出台了11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阶段任务目标、保障措施、工作重点和单位责任;各县区党委(工委)、政府(管委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12个专项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启常态化集中办公;各县区委(工委)也相应成立了一把手牵头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三是编制总体规划。编制印发了《莆田市实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
(二)工作举措先行先试。一是谋划实施“百村示范”工程。谋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100个示范村、12个示范区”活动,努力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梯次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搭建平台助推乡村发展。全省首家创办振兴乡村主体国有企业—莆田市振兴乡村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助推乡村发展。三是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所有村(居)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全省首家完成农垦改革任务,荔城区、仙游县率先完成成员身份确认并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并在荔城区拱辰街道畅林社区成立了全市首家集体股份合作社。
(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围绕产业兴旺,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结合自然田园风光、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文化遗存、特色传统村落等优势资源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业态,提高农产品和农业的附加值,2018年全市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4星级1个、3星级1个,4星级旅游村2个、3星级4个;大力推进木兰溪沿岸龙眼产业旅游观光带、坪盘村世界枇杷博览园、钟山镇产业强镇全国试点建设。二是围绕生态宜居,建设美丽乡村。扎实开展“一革命四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据统计,2018年,全市共完成260个行政村常态化整治,基本实现全市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完成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改造46座乡镇公厕、103座农村公厕,完成60%的村庄房前屋后整治。三是围绕乡风文明,推动乡村繁荣。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全市共创建6个全国级文明村镇、41个省级文明村镇、133个市级文明村镇、170个县区级文明村镇;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行动,已建成50家数字农家书屋,4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88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四是围绕治理有效,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乡村网格化治理,全市乡镇(街道)和村居综治(网格)中心644个,划分单元网格2408个,整合网格人员4198人,2018年共培育发展100个基层善治示范村(社区)。五是围绕生活富裕,推进脱贫攻坚。实施精准脱贫百日攻坚战,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8年完成打造产业扶贫基地233个,投入资金11493万元,有效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生产,目前累计已完成79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莆商再行动”,议定并实施帮扶项目105个,投入帮扶资金6960.12万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2元,同比增长9.1%,增幅位居全省第6位。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我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但乡村振兴尚处在起步阶段,距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实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市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村庄规划编制滞后。据统计,全市原先534个属于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行政村目前还有67个尚未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从现状来看,我市大部分农村建房处于“有规划不启动、无规划乱建设” 的无序状态,房屋标高朝向严重乱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由于缺乏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的乡村规划专业人才,部分县(区)、乡(镇)的村庄建设规划,与实际相背甚远,地方特色不够鲜明,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等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没有做到“多规合一”,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规划在引领村庄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发挥不够。
(二)产业发展仍需提升。部分乡镇指导农村产业发展研究不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力度不大,农业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明显,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占比不高。大多数村的主导产业单一,多以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除了个别村以乡村旅游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外,都没有其他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不突出,群众增收途径少。村集体经济结构简单,一二三产融合程度低,产业同质化、同业化较为突出,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有热情的带头人。
(三)农民内生动力不足。一些地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精神学不深、摸不透,没有真正理解乡村振兴抓什么、如何抓等问题,仍存在“等资金、靠上级、要项目”的思想。有的村党组织班子凝聚力、号召力不强,没有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发动农民群众乏力,农民自觉参与意识低、对乡村振兴内部话语不多,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政府在干、农民在看”等现象依然存在。
(四)农村“空心化”问题亟待解决。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仙游县、涵江区的绝大多数山区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或务工,或到市区、县城以及城镇购房,农村常住人口少,仅剩下老人小孩,原有村庄留下大面积的空闲住宅和旧房老屋,形成空心村,另外一方面原先政府挂钩扶贫帮助这些村庄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村村通”农村路网等基础设施,如今在这些“人去楼空”的空心村里未能发挥功能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公共资源严重浪费,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层次不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任务重且进展不快,如今年计划新建61座农村公厕目前仅完成3座,全市村庄裸房整治仅完成一半任务,乡镇集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现有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低,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任务落地见效不理想,村庄污水管网建设毛细管未联通,导致部分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收集不到污水,难以有效运行。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部分农村“建新拆旧”工作不彻底、不规范,有的甚至“五清楚”中的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都没做到位,杂物乱堆放、垃圾乱丢弃等现象随处可见,影响黑臭水体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
(六)乡村要素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虽有倾斜,但总体投入不足。各类资金补助较为分散,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的相互衔接不畅,未能起到“四两拔千斤”作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投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资源尚未有效盘活,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渠道还没有打通。优秀人才下乡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应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政策。部门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仍有待进一步协调,条块项目和资金需整合。
三、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重视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落地见效。
(一)认真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要按照《莆田市实施乡村振兴总体规划(2018-2022年)》确定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要求,着力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明确县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将五年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层层抓落实,逐年见成效。
(二)统筹推进村庄分类与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全面开展村庄现状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各村域范围内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认真抓好村庄分类工作,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保护建设并重,突出村庄特色,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抓紧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三)持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做好两者的有效衔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在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着眼于脱贫后如何推进贫困村实现乡村振兴,在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中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让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基础,让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添后颈。
(四)推动更多要素投入乡村。要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统筹安排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用好乡村振兴用地政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完善人才流向乡村保障政策,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特别要激励引进乡村动规划人才下乡服务,为推动乡村有序建设、规范发展打下基础。统筹协调不同部门和领域的项目,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为载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振兴。
(五)加快发展特色乡村产业。要抓紧制定实施产业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有机衔接,规范引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要协调安排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生态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养生、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主体国企引领作用,做大做强市振兴乡村集团服务乡村振兴平台,挖掘整合我市农产品特色优势,推动莆田农产品品牌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统筹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要继续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木兰溪治理重要理念,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推行绿色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打造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